現時全球每6小時就有一種蔬菜消失1,超過90%的作物品種從農地上消失,75%的作物遺傳多樣性經已喪失2。
農地減少、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銷售模式的全球化、外來品種取代本地品種等趨勢的出現,都是導致農民種植品種多樣性大幅降低的原因,地方種首當其衝。知識產權保護法和育種技術保護(如雜交一代種子難以留種),亦對農民留種產生各種法律及技術上的限制。同時,受到以上種種因素影響,農民的留種習慣和技術亦逐漸流失。
科學家意識到,大量地方品種消失,農業生物基因多樣性降低,將大大削弱透過雜交創造新品種以適應環境變遷的機會,影響全球糧食安全。
支援全球糧食安全
在人類農耕史上,農民一直都在從事保種和品種改良,他們從自然變異所產生的新品種中,挑選具理想性狀的作物持續進行選種栽種,形成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地方種。在農業運作中,作物因其經濟價值、抗病能力、抗澇耐旱能力、品種的產能,或具備其他優良特質而被人為篩選及保留種植。
作為糧食安全的保險措施,世界各地的地方種具有重要的保留價值。它們多為適應當地環境而發展出獨有的特質,例如耐乾旱或高抗病能力,可作為培育新品種作物的雜交父本或母本,對其他品種扮演著重要的支援角色。
「身土不二」的文化傳統
地方種是一個地方長時間累積的農耕文化成果,除了承載著該地方的農耕知識和技術,亦與該地的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生活記憶等密不可分。在尊重及致力保存地方種的地區,如日本,他們的傳統地方種連結著和食文化,甚至是該國人民文化身份的象徵,真正體現人與土地的「身土不二」。
──
1 資料來源:”Fact or Fiction?”, Vegetable Variety Investig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website
2 資料來源:” What is Happening to Agrobiodiversity?”, FAO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