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保種運動——國際篇
台灣——藏種於民

台灣最早的跨組織保種運動在2008年展開,2010年舉辦了第一次農民保種座談會,積極參與者包括台大農藝系、綠色陣線協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等。他們在會後設立了「藏種於民——農民保種運動網站」,集結各種資源及分享技術。2016年出版的《藏種於民》一書,給予農民保種運動一個宏觀與微觀兼具的視野,下述各地保種運動案例均參考自此書。
日本——成就「和食」的保種運動

2013年,「和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日本對傳統蔬菜以及與之相關的飲食文化的保育成果。早在1976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野菜試驗場育種部聯同多個政府部門、研究機關和種苗公司等,攜手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年的品種調查及收集,整理了62類1,214個品種的地方蔬菜。隨後不同機構、個人發起各種活動,包括飲食文化的推廣、地方蔬菜品牌建立、傳統蔬菜認證制度、地方的種子交換會等,共同建立多元的保種活動,同時保育了與農業直接相關的飲食文化。
韓國——找回老奶奶的種子

在韓國的務農人口中,女性佔了超過一半,女農在保種運動中扮演特別角色。成立於1989年的韓國女農協會,大約在2008年開始展開「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田野調查,透過婦女會員走遍全國,遊說老農分享種子,已經成功找回過百種本土作物種子。這計劃透過出版本土種子目錄、照片及文字、ISBN登記等,對調查結果作細緻記錄。她們還成立了生產合作社組織「姐妹園」,由遍佈全國的女農會員,每人負責保護及培育一種本土種子。她們產出的地方作物,將會裝進特別的「蔬菜箱」,以較高價錢出售。
美國——有借有還

在美國,面對著大型跨國種子公司利用專利法來阻嚇農民自留種子,種子保育組織另闢蹊徑,轉向開發新品種。同時,亦透過各種活動,加強公眾的保種意識與行動參與。近年漸成風氣的「社區種子圖書館」就是一個有趣例子。公共圖書館增設有借有還的種子出借服務,讓讀者在圖書館的種子目錄中搜尋預約,借回家中栽種並留種,再以自留的種子歸還給圖書館。若留種失敗,可自行購買同品種的種子歸還。這種做法雖然無法保障歸還種子的質素和維持相同的基因型,卻能將保種的意識及技術推廣至民間。
歐洲——群眾的力量

2013年,歐盟委員會為了支持以外銷為導向的農業,推出新提案要求所有流通(包括買賣和交換)的種子都必須註冊,並需符合「獨特性」、「一致性」及「穩定性」等條件。這提案變相限制了農夫交換種子的權利及威脅作物品種的多樣性。歐洲著名保種團體「諾亞方舟」及其他環保團體大力反對,迫使歐盟撤回提案,是民間力量的勝利,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