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生──川龍西洋菜
羅國生讀完中學便出外工作,4年前退休,他選擇了回歸父母自1964年以來一直耕種至今的西洋菜園,並為菜園改了個出自論語的名字「悅來農莊」。穿過川龍喧鬧的遊客區來到村的邊陲,遠遠便看到他手執水喉站在山腰上,久久不動地向著西洋菜田的同一個點灑水。

荃灣川龍村馳名的西洋菜,最早在1950年代尾由村民引入種植,到1960年代全村的農業生產已由種稻轉型為栽種西洋菜了。雖然川龍村有來自大帽山清澈的溪流,但山腰地勢不儲水,村民摸索出一種旱地種植法,就是自建蓄水池,以一天多次頻繁的澆水來為西洋菜田降溫及滿足其對水份的大量需求。

「以前成條村都種西洋菜,現在後生的都不接手,菜農大約只剩下7、8戶,80%的菜田都已經荒廢,對面那塊地已被圍板圍住10多20年了。」羅國生自小在父母身邊幫忙,對耕種始終懷緬,又不介意粗茶淡飯過日子,所以便從年逾90的老媽手中接過農場。屈指一算,他本人也已六十有六了,每天仍工作十多小時,不是在田裡割菜灑水,就是去街巿雞檔收集雞毛。

子女大了,樓供完了,羅國生以賺返少少零用錢的心態務農,為的是種出最好的西洋菜。他記得1960年代這裡的農戶可用一種叫魚骨肥的有機肥,後來找不到了,農戶相繼轉用化肥。他接手後,自己到街巿收集雞毛,研製有機肥。

「用化肥的西洋菜,生長得快,7至10日便可割一趟,但菜味淡,而且莖內會長『骨』(較粗的纖維)。我用有機肥種,3個禮拜才收一次,西洋菜儲足營養會長出紅色的葉脈,我叫它做『血根』。有機種植菜味更香且無『骨』。」羅國生對自己的出品充滿信心,他的顧客大多都是識途老馬,專門為他的西洋菜而來。

羅國生說,農場的西洋菜種植幾十年沒有間斷過。問他半個世紀過去,現在的西洋菜與以前的有什麼不同?他想了想說,還是以前的好吃。「這幾十年,相信變化最大的還是天氣,以前沒那麼熱,而川龍這裡又比山下更早開始感到秋涼。我記得1960至1970年代,農曆七月初上川龍已要穿長袖衫了。」

川龍不但以出產的西洋菜聞名,總是賣到最好價錢,它還是全港唯一可以為西洋菜留種的地方,一到農曆七月西洋菜栽種的季節,新界的菜農就會上來川龍買種。西洋菜靠扦插法繁殖,旱地種植法讓西洋菜在夏天避免淹浸在被太陽曬爂的水田而死亡,順利度過酷暑。

天氣一熱西洋菜就會停止生長,新界菜農會將農地改種通菜。在川龍,由端午至七月初的三個月,西洋菜會留在原來的菜田歇暑,這段保種期沒有收成但澆水卻不能偷懶。不過,大自然贈予這裡的菜農一個好幫手,「很奇妙,一到這個時候西洋菜田就會長出一種豬毛草,密密的鋪滿菜田,保護西洋菜的根不被烈日曬傷。到了農曆七月,只要拔掉這種草就能繼續種植西洋菜了。」

到了賣菜種的季節,川龍會突然熱鬧起來。「很墟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全家總動員,深夜兩點起身打著火水燈落田拔種,清晨6點就要由貨車載走。連根帶泥拔起來的菜種不可久放,否則會發熱腐爛。」雖然賣菜種的日子不長,但原來卻是當年川龍西洋菜農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羅國生至今仍堅持每年留種,當西洋菜開始歇暑,他的合掌瓜就來接力。同樣由父母在菜園種了數十年的合掌瓜,以清甜無渣而深受客人歡迎,每年都有客人早早就訂下幾十個,是悅來農莊主打的兩種作物之一。


羅國生把自己介定為「半專職」農夫,更把對聯創作和書法等愛好融入務農生活之中。


旱地種植的西洋菜田需要長時間頻密澆水,提供充足水份,亦為菜田降溫。


有機種植的西洋菜,有足夠的時間生長,葉脈會出現紅色。


以雞毛為主要材料製成的有機肥,直接施到田裡,數天就會分解。菜田圍上木板,令長在菜田邊沿的西洋菜也嫩綠可吃。


合掌瓜的肉刺


羅國生說,合掌瓜適應力強,只要肥料好,不需要特別種植技術,就能源源不絕地結出果實。


川龍西洋菜與管欖菜白、白泥蘿蔔、元朗絲苗等齊名,是香港農業名產之一。



2018年的3月至8月,位於荃灣大帽山腳的川龍村全村變身為一個名為「邂逅!山 川 人」公共藝術計劃的場地。遊人跟隨展覽導賞團就能來到這個刻有「川龍碧水祥雲伴,龍踞靈山瑞氣來」一聯的休憩亭。對聯的創作者就是與小亭遙遙相對的悅來農莊主人羅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