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藪白育種人鄧觀友
鄧觀友遺孀邱丁有對當年丈夫育出的鶴藪白印象深刻。(攝於2012年)
邱丁有與長子鄧亞雄曾見證鶴藪白的誕生。(攝於2012年)
在今天的粉嶺鶴藪村,仍住在村中的老菜農們記得,他們的第一把
鶴藪白「菜米」(客家人稱菜種為「米」),就是來自人稱「煥記」的同村菜農鄧觀友。
鄧觀友在 1972 年
鶴藪白最光輝的年代剛開始之時,因肝癌去世。他的妻子邱丁有和長子鄧亞雄從前一直在田間協助農務,母子二人還記得鄧觀友育出
鶴藪白的經過。
在 1960 年代之前,新界原居民多以種植水稻為主。大約在 1961 年,為了增加收入,鄧觀友開始在兩造水稻之間種植蔬菜,是村中最早開始種菜販售的人之一。開始時,鄧觀友買來「江門白」的菜種來種植。鄧亞雄記得,在他 11 歲那年(1962 年)開始,看見爸爸在某幾棵長得特別矮的白菜旁插上竹枝作記認,然後再將這些挑選出來的植株連泥挖起,集中移種到另一塊田進行留種。下一造再種時,又在當中挑出理想形態的種在一起。每年重複播種和留種,直至 1967、1968 年,種出來的白菜終於符合了鄧觀友的要求,開始大量種植。
就這樣,一種新的白菜品種——
鶴藪白誕生了。
鶴藪白的流傳
當初由鄧觀友育出的
鶴藪白,在邱丁有於 1982 年因年紀大而停止務農後已失傳。但由於當年鄧家曾慷慨與村民分享菜種,亦因
鶴藪白有價有巿,有種子公司曾尋求菜農協助留種作大量生產,
鶴藪白的種子透過不同渠道流傳了下來。但由於十字花科作物在留種過程中易受其他同科品種污染而產生變異,目前巿場出售、標籤為「學斗」等的矮腳白菜與正宗
鶴藪白有何差異,已難以稽考。
基於
鶴藪白在本地農業的獨特性,漁護署、菜聯社、本地育種專家和綠田園基金等,在鄧家的協助下,聯手對正宗
鶴藪白進行了嚴謹的復育程序。
鶴藪白復育計劃
鄧觀友——鶴藪白育種人
正宗鶴藪白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