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在加拿大讀完商科並留在當地工作的馬綿輝,收到媽媽的電話,長期在舖頭幫忙的大家姐,一家要去加拿大定居了,叫他馬上回來接管家族的馬振興菜種行。轉眼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眼前已56歲、人稱「輝哥」的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說:「我無得考慮,肯定是以屋企為主導的。這基本上也是我的責任,責無旁貸。」
至今已在上水石湖墟經營超過半世紀的馬振興,最早由輝哥的父親在街邊擺賣做起。在2018年年初十分寒冷的一天,請得輝哥陪同馬老太一起回顧舖頭歷史。坐在依然魄力十足的馬老太旁邊,輝哥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微笑著溫柔地看著媽媽,讓媽媽細細地回憶從前。
「他早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還很年少時已經落了香港,和平後在新界養豬種菜,亦在石湖墟街邊販賣菜種,那時人人叫他做『馬仔哥』,經常叫他幫手寫信返鄉下。」馬老太專程找來個玩具版的潮州籃,告訴我她當年就是挑著這種竹籃,從潮州來港與丈夫團聚,她又用紙摺出一個漏斗,示範當年與丈夫一起擺街邊時,如何包起才賣一個斗零的種子。
後來他們可以在一家店舖前租4張長凳擺賣,到1959年終於可以入舖了。1960、1970年代,香港是蔬菜種植的黃金期,本地需求大,1980年代內地剛開始改革開放,本地和內地巿場皆暢旺,可惜這個本地種子業的大時代,只剩馬老太一人面對。1962年,兩夫妻終於等到了一個兒子。可是,年頭馬綿輝出生,年底馬老先生卻因病早逝了。
當年內地受政治經濟影響,沒有種子出口,香港的種子要在本地找原種,再拿到外國生產。「我要親自去流水響等農田挑種,好彩那些菜園佬肯教我,他們留給我的種特別靚,其他行都要問我攞。我們在香港留了種,再叫人拿去外國大量生產。」
一個女人頓失所倚,兼顧生產同時還要和賒賬的客戶周旋,不得不磨出一身幹練。行內稱為「馬婆」的她,面對別人對她的能耐的讚嘆,笑著說:「我先生的精神支持很重要,是他保佑我咁醒!」
聽說,早年鶴藪白由鶴藪村流出的其中一個最早的源頭,就是馬婆透過她的人脈,託相熟的農夫留種再交予種子生產商在外國大量生產。後來鶴藪白在鶴藪村失傳而不至在巿場消失,與本土農業互惠共生的種子行應記上一功。
在過去,經營菜種行要在種子生產上親力親為,收到種子後亦要試種,確保種子的發芽率,而隔一兩年,他們還要將種子拿出來曬,以去除濕氣,維持種子的質素。「種子質素不佳,會害死人的!」自小幫忙家中曬種等工作、1990年代回來掌舵的輝哥,十分清楚種子的質素對農民生計的重要性。不過,到1980年代,種子巿埸由本港轉移至急速大規模發展的內地,小規模的種子行便不得不放棄自己生產種子,轉而向大行取貨,蔬菜的品種亦完全由巿場主導,傳統種也不及外來的交配種受歡迎。
對於本地傳統蔬菜品種的流失,輝哥只有無奈,「我們都會不捨得,但現在只是為保留而保留,而留低的又未必是質素好的。要維持一個品種,不是隨便再種到田裡便可,還要繼續進行挑選,這樣做成本太高了。」
馬振興兩代掌舵人以菜種支持本地農業。
馬老太拿來數張照片,後面寫著黑葵扇白、交配黑葉白菜、奶白等,「以前我們在天津留種,當時靠他們拍照寄給我們看該品種的形態。」
這些玻璃罐由馬綿輝的父親專門訂做回來,最適合用來存放種子。
靠著丈夫的精神支持,馬老太辛苦經營,以優質種子為馬振興贏得稱譽。
當年的菜種就是這樣用紙包起賣給客人。
地方種交流會馬綿輝《種子業的變遷》演講錄影